Page 24 - 2021年浙江共产党员杂志6-7月合刊
P. 24
不稳定,照明灯忽明忽暗。台风一来,电 之力。” 的发展历程,现阶段养殖区的黄鱼产量
杆全趴,全岛停电。”作为土生土长的大陈 如果说第一代垦荒人是开天辟地的 相对稳定,每年也有一定的收益。”作为
人,王海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88年 创造者,那么像王海强一样坚守海岛的 大陈黄鱼行业管理协会理事,陶晨波不
风力发电机组和大陈电厂并网运行,上下 “垦二代”就是进一步推动大陈发展奔小 仅为自己的养殖区忙碌着,也为大陈岛
大陈岛海缆联网成功,供电稳定性有所提 康的继承者,他们追随父辈扎根于此,守 上所有的黄鱼养殖事业奔波着。这几
高。现在岛上的500多根电线杆,有200 护着自己的家园,他们一边传承,一边创 年,黄鱼养殖也逐渐成为大陈岛的支柱
多根是那时我和同事们肩挑背扛一起立 造,让大陈岛垦荒精神代代相传,让这座 产业之一。
起来的。多年以来,我们不断完善海岛网 孤岛从贫瘠荒地变成精神家园。
架,岛上也建起了风电场。2009年陆岛 今年71岁的陶强法,在梅花湾经营 建设,让盆景变风景
联网成功,大陈岛不仅用上了大网电,还 着一家宾馆。说起自己的创业故事,陶 山海一体,水天一色,绿树成荫,大
向陆地输送了清洁风电。”随后,王海强还 强法感慨良多:“我 7 岁随家人上岛,在 陈岛以奇礁兀立、高天阔海的海岛自然
针对岛上台风和盐雾的问题,着手对大陈 机动船上当过船老大,在鱼粉厂当过工 风光著称,各种海蚀景象蔚为壮观。除
岛的线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发明了 人,开宾馆也有20多年了。遇到过许多 此之外,大陈岛还拥有十分丰富的红色
“风趋式防缠绕装置”。“我们给全岛每根 难题,资金短缺、人手不够,里里外外忙 资源,如垦荒纪念碑、垦荒烈士墓和青少
电杆都加装了两根防风拉线,确保在强台 进忙出都得自己来。”但不管多艰难,他 年宫等,另有军事遗址 155 处、文保点
风等极端天气下大陈电网线路能正常供 始终没有离开大陈岛。常有人问,开宾 10多处,一江山岛战斗遗址是国内保护
电。”“目前我们在全力推进氢电耦合和柔 馆多苦啊,何必这么折腾呢?但对陶强 较好的革命遗址之一。军事文化、垦荒
性低频输电两个绿色能源项目,着力打造 法来说,这么多年的海岛生活,垦荒精神 文化、两岸乡情文化、渔家民俗文化等交
大陈岛‘碳中和’示范岛金名片。”作为守 早已浸润他的生活,成为他内心的强大 相辉映,为大陈岛发展红色旅游构建了
岛多年的“光明使者”,让岛上的居民用上 力量。在陶强法的带领下,梅花湾村餐 一个潜力巨大、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长明电是王海强一直追求的目标。 饮民宿行业遍地开花,村子里现有民宿 这几年,风光游、尝鲜游、研学游的
如今,王海强还有多个身份:大陈岛 宾馆16家、餐厅11家、超市3家,年接待 热度不断高涨,大陈岛的游客量从曾经
供电所党支部书记、台州学院“1+N”德 游客 8 万余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 每年不到 5 万人次增至年均 15 万人次,
育导师、台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回岛创业。 实现井喷式增长,岛上民宿产业也越来
多年来,王海强给供电员工、中小学生、 时光流转,情怀如初。这份坚守也 越红火。
研学团队等宣讲党课,解读大陈岛垦荒 感动了身边人。儿子陶晨波这些年也在 施招荣夫妻俩开的“有家客栈”民宿
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他热心 大陈岛上兢兢业业地做实业,他没有继 就落户于此。作为岛上的第一家高端民
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众多志愿服务活 续做宾馆,而是在岛上开始了黄鱼养 宿,“有家客栈”优美的居住环境,高品
动中,为需要帮扶的事积极发声,为需 殖。2000年,陶晨波成立了大陈中天养 质、高舒适度的入住体验使它一跃成为
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大陈岛垦荒精 殖专业合作社,在浪通门海域尝试养殖 “网红”打卡点。每当周末、节假日来临,
神已经深深浸润我的内心,时刻提醒我 大黄鱼,“养殖黄鱼也不是一帆风顺,经 往往是一房难求。施招荣说,这一两年
要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 历了从普通网箱到深水网箱等各个阶段 大陈岛的华丽蜕变,让游客“留得住,不
22 2021.6-7